發布日期:2020-1-9 0:03:32 訪問次數:1975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登上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舉目四眺,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經典建筑,鋪展成一幅壯闊畫卷。
與這些宏大景觀一起打動人心的,還有縱橫交錯的弄堂、街道,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這些,在城市管理智慧網格的密織下,被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備感溫暖和諧。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管理,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各地城市管理工作不斷銳意創新、走深走實。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視察時強調,城市管理搞得好,社會才能穩定、經濟才能發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這一殷切囑托,為新時代城市管理“為誰管、怎么管、誰來管”,擘畫了一條通衢大道。
為誰管——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定位
“讓城市成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如今聽來,這句話語耳熟能詳。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思想觀念等原因,這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管理定位,在我國卻足足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與實踐:
1949年至1978年,“變消費型城市為生產型城市”,“圍繞工業化新建、改建、擴建城市”為定位;
1979年至2012年,“彌補市政住宅‘欠賬’,加快建設第三產業”,“提高城市競爭力,樹立經營城市觀念”為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讓城市成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成為新的定位。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12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管理工作不斷聚力聚焦,從加快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公共服務短板、生態環境短板,到大力發展交通、學校、醫院、養老、文化、環保等公共服務設施;從尊重群眾對城市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到創新各種渠道、平臺、活動……人們欣喜地看到,各地的城市管理工作,正不斷看齊城市管理新定位,不斷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更加注重為人民群眾“繡”出一副充滿獲得感、幸福感的美好生活圖景。
201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次倡導城市管理“721工作法”,即70%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20%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10%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721工作法”彰顯著城市管理以人為本的精度、柔度和溫度……
從濟南城管的“西瓜地圖”、“白菜地圖”,到寧波城管的“楊梅地圖”、“橘子地圖”,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城管利民便民舉措無不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根本定位——由“堵”變“疏”,為民服務用心用情,小到背街小巷的治理,大到城市功能區規劃,再到全面治污治堵,特別是“河長制”、“垃圾分類”等一系列創新手段的運用,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從詩意圖景一步步走向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在大小城市里,人民已經成為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中心,“管好城市為人民”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共識。
怎么管——探索有效治理的方法路徑
城市管理,紛繁而復雜,如何有力落子?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
繡花,落腳在一個“繡”字。繡的是精細精準、不跳針脫線;繡的是穩扎穩打、不急躁冒進。這一方法論從根本上破解了“怎么管”的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與“怎么管”息息相關的兩大支撐性決策相繼出臺——建強一支固定的、統一的、專業的城市管理隊伍;陸續出臺一批適用性強、專業性強的城市管理規章制度。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理順城管執法體制,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構建設,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
2015年,時隔37載,黨中央重啟城市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201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啟動了全國城市管理執法隊伍“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專項行動;
2017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城管執法統一制式服裝和標志標識管理辦法》,要求至2017年年底實現全國執法制式服裝和標志標識統一;
2018年,城市管理立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近3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面組織開展城市管理執法干部培訓,全國5000余名處級以上干部參加了輪訓,城市管理執法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促落實,務求綱舉目張;解問題,重在抓鐵有痕。政策、規章是城市管理的“綱”,是“繡花”的圖樣、規范;隊伍、科技就是“繡花”的巧手、妙手。用“繡花”的隊伍、“繡花”的思維、“繡花”的姿態來管理城市,城市面貌發生了喜人的變化。
近年來,針對部分城市在管理中存在著方式簡單粗放、效能較低的狀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注重發揮現代化科技的巨大作用,在全國推廣了數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以數字城管作為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礎平臺,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標準體系,在更新城市管理理念、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各地在城市管理智慧化升級方面也做出了有益探索,精細化治理有了越來越多的智能化支撐。
成都。二環高架路上,一輛道橋巡檢車正向前行駛。車上的攝像頭實時監測路面情況,并通過5G切片技術及AI分析能力,智能判別沉陷、積水、坑槽、裂縫、破損、網裂、擁包等道路主要病害,由4K超高清視頻迅速回傳至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道橋監管服務中心大屏,中心立即派出工作人員進行維修。
秦皇島。海港區一處井蓋被路人移動時,秦皇島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的監測系統立即發出響亮的報警聲。“這種智能井蓋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城市突發事件的預測、預警、預判、預防……”相關負責人說。
隨著“怎么管”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方法越來越多樣、有效,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綜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和各類監測監控手段,實現了感知立體化、數據集約化、服務智能化的智慧城管創新模式,擴展了城市管理的“維度”,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度”,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美好程度。
誰來管——確立黨建引領的共治共享格局
晨光微露,上海市閔行區古美路街道又開始了美好的一天。作為一個在城鎮化快速推進中形成的街道,這里常住人口16萬,本地人、“新上海人”、外地人各占1/3,以前不但管理難度讓人撓頭,而且社區治理架構斷層化、資源碎片化、力量分散化等“痛點”、“難點”,也一度讓城市管理者們發愁不已。
面對基層治理的挑戰,近年來,管理者們逐漸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金鑰匙”:讓黨建引領社區共治,共建共享“融樂家園”。
他們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片區黨建”新模式,瞄準片區治理的疑難雜癥進行集中攻關;他們注重紅色引領,全力搭建“物業黨建”新平臺,真正做實服務居民“最后一百米”;他們培育特色品牌,著力打造居民區“黨建風景線”,讓39個居民區形成一道道靚麗的黨建“風景線”,培育出“唯有家鄉不厭看”的真摯情愫,營造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和諧畫卷。
居民們滿懷喜悅與自豪,給古美路街道的社區黨建取了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城市家園黨建”。
堅持城市管理工作的黨建引領,最大限度地團結和激發共建共享共治的力量,這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管理工作的發力點、聚焦點所在。這樣的思路與舉措亦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與踴躍參與。
像“城市家園黨建”這樣的生動案例,還有很多。也正因為如此,城市管理才能不斷提升到“像繡花一樣”的精細程度,使得我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近年來,各地積極發揮黨在城市管理中的靈魂作用,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法,在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的前提下,推動城市管理從單一的政府管理行為向“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多元共治、共享成果”的“大城管”共治模式轉變。
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只有讓全體市民共同參與,從房前屋后實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市民和政府的關系從‘你和我’變成‘我們’,從‘要我做’變為‘一起做’,才能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南京積極探索城市治理體制改革創新,擴大城市治理社會公眾參與,在全國首創成立了城市治理委員會。
針對高校多、大學生多等特點,武漢組織百萬大學生參與城市管理志愿服務主題活動,全社會參與城市環境治理的氛圍日益濃厚。
寧波市城管部門發起成立的寧波市城管義工協會,構建起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有效渠道,目前已累計組織動員100余萬人次、提供超250萬小時的義務服務。
目前,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署開展的“市容環境大掃除,干干凈凈迎國慶”活動中,“大城管”共治模式再次迸發出巨大能量,一批困擾大家許久的環境“臟亂差”問題得以解決,有效提升了城市市容市貌品質,進一步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回望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隨著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的提升,通過苦練以“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為主要內核的“繡花”功夫,“讓城市成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的藍圖夢想正在我國千萬座大小城市化為現實成果,一幅壯美和諧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