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新會專門種柑取皮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到明代,有新會商人利用運銷葵扇之便,也將新會陳皮銷往外省。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新會葵商在重慶、成都等地相繼開設德隆、悅隆等9家“隆”字商號,主營葵扇又大量經銷新會陳皮。
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新會鄉(xiāng)土志》記載,新會陳皮為當時主要物產之一。
在1912年前后,會城有經營新會陳皮的專營店30間,兼營葵扇的商號5、6間,它們集中于會城河以南賢洲街一帶(今岡州大道中原賢洲路段)。其中的一些大戶還在上海等地開設批發(fā)店,這些大戶不少是經幾代人的傳承。 當時,新會陳皮被運到上海、重慶、廣州3個主要市場,然后轉銷到全國各地??谷諔?zhàn)爭前,新會每年產新會陳皮量約700噸,仍未能滿足全國各地需要。
歷史上,一般每斤干柑皮,可換片糖五六斤,如果遇著柑皮漲價,可換到十五六斤。一斤上等皮最高價時,可換到6斤生油。而柑皮與稻谷的比價,通常為一擔頭紅皮可換稻谷15-20擔,高峰期一度換稻谷110擔。而非新會產的,每擔僅值四五元,而新會柑皮上等的每擔值100多元,最差的也值十四五元。
清末《新會鄉(xiāng)土志》記載:“(陳皮)嶺北人甚重之,蓋經北方霜雪地,香倍于常?!?a href="http://mwss.com.cn" target="">新會陳皮越陳越香,越遠越香,鄉(xiāng)情也正如新會陳皮一樣,旅外鄉(xiāng)親離鄉(xiāng)越久越遠就越濃。